第六课 怎样作教会治理事工
一、本课目标。
认识教会不但有治理事工的需要,而且它和牧养差传同样也是圣工。它在教会内所起的辅助作用和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。是教会事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二、预习部分。
1、思考题。
(1)我们教会中有没有专作治理事工的同工?他们在教会是被当作同工还是工友?
(2)我们教会的治理事工和教会其它事工配搭得怎样?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?
2、预习经文。背诵:罗 12:6-21
三、讲课部分。
1、有没有治理事工。
2、什么是治理事工。
3、治理事工也是圣工。
4、作治理事工的原则要求。
5、治理事工的重要作用。
6、怎样认识教会的权柄?
四、讨论部分。
1、教会的治理事工应怎样学习社会上的行政管理经验?有什么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避免的?
2、我们中间有没有滥用权柄的情况?对照自己,我在教会里有哪些权柄,是谁给予的?
我是怎样用这些权柄的,有没有权柄为自己用的情况?
讲课全文
一、有没有教会治理事工?
中国的教会从建立起,就在西方差会和宣教士负责下,自己没有什么治理的机会。以后有了本色教会,但一般规模不大,即使有治理方面事情的需要,就象耶路撒冷教会开始时那样,大多由牧师传道自己带过就是。更加上有灵恩的偏差,以为一切由圣灵掌权,我们怎能自行治理?因此长期来,中国信徒对教会的治理事工,一般都不很重视,更没有治理事工同样是圣工的观念。只是近几年来教会规模日见扩大,信徒思想也逐渐开放,才意识到教会确有治理事工的需要。
在这一课里,先从究竟有没有教会治理事工说起。就以我们这次培训来看,似乎只是我在这里上课,但如果没有很多弟兄姊妹在治理事务上的支持,是不可能有这样上课条件的。这方面弟兄姊妹都是清楚的,但问题是大家不一定已经从感性上,认识这些事务性的事情就是圣工,也是事奉神,是这次培训事工的一部分。
我们先一起把这次培训中最明显的几件事务性工作列出来。
1、饭食安排。
2、住宿安排。
3、交通安排。
4、生活关怀。
5、文具供应。
6、打扫卫生。
7、代买车票。
这些内容已经够使我们清楚了,事务性的工作不但存在,而且是必不可少的。没有这些帮忙安排的弟兄姊妹,我们是不可能安心坐在这里上课,到时可以有饭吃,晚上可以有地方睡觉的。我们不但应当对这些弟兄姊妹心存感激,而且也应当认识,他们不是在服侍你,乃是在服事神;他们所作的,也是圣工,是教会治理事工。
每次我到各地作培训,总会有一群弟兄姊妹牺牲自己听道听课的机会,为上课的弟兄姊妹做饭;他们常自称是“作马大的”,而且说的时候还带上些歉意和自卑。我对这样的称谓倒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,马大是一位应当受到大家尊敬和效法的姊妹;但服侍了我们还要自卑地带上歉意,感到自己是在作世俗工作,不够爱主属灵,这就反映出教会传统偏见对治理事工的无知,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。
这几年随着教会的发展,弟兄姊妹也逐渐对治理事工在教会的作用和影响有了认识;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教会,开始有专职负责的治理同工。从目前这方面事工建立的情况看,已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提醒的。
由于中国教会在治理事工上刚在起步阶段,也就很自然会从海外教会学习一些“先进”的方法和经验。但不要以为凡“进口”的就都是好的,适合中国教会的,符合真理原则的。由于今日西方教会在治理事工上,太依重社会商业经济的行政管理经验;以至使教会不由自主地滑向世俗化、功利化道路。如果我们不作分辨地跟着走,也难免会把教会带上偏路的。
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,虽然今日弟兄姊妹对教会治理事工已开始重视,但只局限在管理的层面;对具体的操劳者,仍然没有认真看作是在作“圣工”。说得更清楚一点,今日教会中掌治理之权的,已开始成为有实权的同工,甚至成为同工间觊觎争夺的职位;但具体作事务性工作的弟兄姊妹,仍然处在“不属灵”的自卑观念中,信徒还没有能对这些事务性工作同样是圣工,提高到感性认识的层面。这个道理弟兄姊妹在祷告中似乎都明白,会为他们感恩,求神加倍记念;但面对实际操劳时,往往又变得不明白起来。
至于中国公开教堂的治理,又另有复杂情形,不在我这课内容的范围。
二、什么是治理事工?
下面我们从圣经的记载,看教会治理事工一般包括哪些内容;有些是各教会已经在做的,有些虽也是该做的,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1、太18:15-17 行为督导。
在四福音里,只有马太福音记载耶稣曾向门徒两次提到教会。第一次是告诉他们什么是教会,她的根基和范围在哪里。太16:18另一次是指明教会对同工和信徒行为督导的功用;对行为失当的同工和信徒,教会可以行使提醒、警告、惩处的权柄。这一内容也体现教会牧养事工和治理事工的配搭,既需要以牧养来勉励鉴戒,也需要以治理来警告惩处。
有人以为今天在人的自我意识高涨情况下,教会对行为失当之人的惩处,似乎已经没有意义;其实并非如此。即使受罚的人对停工停餐(圣餐)这类惩处满不在乎,甚至这里停他的工,那里已经伸开双臂欢迎他;但耶稣的话是决不会改变失效的。人现在不听不在乎,也看不到圣灵立即的惩罚;但神终必审判,这是谁也逃不了的。
所以教会仍然对同工和信徒的行为有督导的责任。凡偶被过犯所胜的,加6:1按照耶稣的教导,作提醒、警告和惩处,直到视若外人,或逐出教会;完全不必因为人不听不在乎而以为这一职责已经过时。即使因人藐视不听而没有即时的功效,至少可以见证教会在罪恶上的严正态度;也是为那些行为失当的人,在向神要交的账上记上一笔。
2、徒6:2 饭食管理。
这是教会最早产生的治理事工项目,也仍然是教会最普遍需要的事工项目。不只是负责管理饭食的同工,也是所有具体做饭的弟兄姊妹,都同样是在作圣工,是教会的同工。
记得很多年前在广州,去看望前辈林献羔牧师,问起有多少位同工时,他说八位。当他数给我听的时候,包括有一位是做饭的老姊妹。这一回答令人印象深刻,说明他对治理事工有平衡的认识,做饭的老姊妹和其他几位作牧养传福音事工的,在他看来都同样是教会同工。
3、徒9:36-39 施舍衣物。
女徒多加所作的善事,帮助了许多需要的弟兄姊妹。我们从围在多加身边寡妇们流露的真情,可以明白这一事工是多么合神的心意。
这一事工在有些教会是作为一项固定的教会事工的;但也有由信徒自发成立的慈惠团契,大多是由象多加这样的一些年长姊妹组成。她们尽自己所能的,为孤寡老人做些冬衣,为伤残病人准备饭菜。这类事工偶一为之,是人性的美好表现,已属不易;要持之以恒就非常难能可贵,只有认识是为主而作的圣工,才能从主得着力量。
这方面的事工,我们习惯称之为慈惠或关顾事工,属于治理范围。当我们在做的时候,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事工在教会全面事工中,应是什么地位,占多大比重?不同的教会和弟兄姊妹,往往对此会有很不同的意见;要能取得合乎真理、也合乎情理的平衡点,就必须对治理事工的辅助地位和作用,有全面的认识。我们在后面还会再作探讨。
这方面的需要,不但在社会上是“无止境”的,即使只是在教会弟兄姊妹的圈子里,也总是忙不过来的。我们从保罗关于照顾寡妇的建议,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平衡的观念作参考。提前5:9-11在当时的社会,妇女在经济上大多是依赖丈夫的,所以作了寡妇就会陷入生活困境。但即使对信徒中的寡妇,教会也不可能一律记名在册,按时供养,只能有选择性的作安排;选择的标准,有年龄上的要求,行为表现的要求,教会生活的要求等。这方面的事工,要想做到全面平均同等,是不现实的。
4、徒11:29-30 财务管理。
随着信徒的增加,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,奉献的增加,教会的财务管理也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事工项目。圣经留给我们的教导,是应当有两、三位不但信仰可靠,也品德可靠的同工,共同负责,达到相互监督并彼此见证的作用。林后8:23
这方面需要注意的,是教会主要负责同工和他的家人,最好不要参与在里面;在管理的人员中,也应当要有信徒参加。此外,当教会财务状况十分丰富的时候,常会出现支配使用的权限问题;这方面的漏洞是,教会主要负责同工似乎“不管财务”,实际却“支配财务”。虽然因事工的需用,教会负责同工在财务使用上,应当要有较多的发言权,但却不应成为最终的决策者;财务的支配更需要有完备的制度。
中国的教会常在建立这类制度时,觉得不好意思,因为似乎表现出对负责同工的不够信任;西方教会就不是这么看,因为即使现在的负责同工是忠心的,无法保证以后所有负责同工,也都是忠心的。
5、多3:13 迎送工人。
在保罗书信的最后,总会有些关于问候和事工安排的内容;而且常提醒大家要做好对工人的迎送工作。西4:10这不只是一般的人事公关招待,而是直接关系教会事工的辅助事工。当时差传事工正蓬勃兴起,作差传的同工虽然是以“福音没有传到过的地方”为目标,但在行程中,也会有心灵休养和物质补给的需要。当他们有机会经过已经有教会的地方时,就会留下来休整。教会在遇到这样的工人时,不论来自何方何路,只要是真心作差传的,就应当全心接待迎送,尽到作中继补给的责任。因此这不是人事往来,不是公关招待,而是对差传事工的直接支持和参与,是治理事工的重要项目。
6、罗12:13 接待客旅。
迎送工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,接待客旅则表现出教会对弟兄姊妹的爱心,提供方便,也是教会治理事工的一个内容。这类情况在城市教会较少存在,因为教会一般都没有接待设施;真遇到有这样需要时,往往是同工自己接待,或安排到弟兄姊妹家中暂住。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,应当认识这不只是好客的表现,而是直接参与教会的治理事工。在农村教会,由于地方较大,交通又不那么方便,教会常有作接待的设施。但不论城市教会还是农村教会,在接待的时候,都应当作得真心甘心,才能蒙主悦纳。
三、治理事工也是圣工。
从上面几点内容,可以知道治理事工主要有两个方面;一是配合牧养或差传事工里的必要事务工作,一是和生活有关的慈惠关顾工作。没有人会说这些工作不存在、不需要,但却不一定认真从感性上认为是教会圣工,只当作是个人爱主的表现。下面提出的几处经文,说明圣经在教导我们作这些事情时,都是从圣工的高度来要求的。
1、提前3:5 这是照管神的教会。
保罗把如何管理自己的家,作为能否照管神教会的考量前提;说明这两者间的相似之处。凡能管好家庭的,必然对家务琐事,有很好的安排处理;把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,也把家人教育得彬彬有礼。同样的,要能照管好神的教会,也需要有这些素质和美德,不但有牧养教导的要求,也包括对治理能力的评估。
2、罗12:6-8 这需要有圣灵恩赐。
治理事工包括许多服侍工作,不应把这样的表现,看作只是个人的爱心,风格的高尚,性格的忍耐;应当看到这是教会的事工,和牧养、差传事工一样,是需要有圣灵恩赐的。要作好治理事工,需要有爱心、耐心、殷勤、细心,这些都是从圣灵来的果子,是有圣灵恩赐的见证。
3、彼前4:11 需要从神得力量。
彼得把讲道和服侍人并列,都是事奉神的圣工。讲道需要按着圣经,有圣灵的恩赐,讲符合真理的信息。服侍人也需要作得合乎圣经教导,从神得着力量,才可以作得甘心。象马大第一次因思虑烦躁而被主责备,第二次继续服侍,见证她是从神得着了力量。约12:2
4、王下12:4-12 健全的制度可以防止人为疏失,使神的事工作得更有见证。
这应当是使用奉献箱的开始。原来的方法,人有奉献,交给祭司收下;如果圣殿需要修理,就可以用。这是建立在“信任”的基础上。结果过了很多年,圣殿还没有修理;钱哪里去了?没有人讲得清楚。可能每个祭司都有收过,也都用了;圣经没有明确说他们贪污,但至少是一笔糊涂账,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。
这也是中国传统观念里的一个问题,似乎如果建立制度,表明对人不信任,不够君子。结果社会上有家族企业,教会里则牧师传道拿着奉献箱钥匙;但企业可以是私人财产,教会缺乏制度就不合适了。最近还碰到一间教会,在聘请牧师时,大家含含糊糊,以为都是一心为主的,彼此信任,君子不必明言;等到发现各方想的是南辕北辙,大相径庭时,反而大家变“小人”,相互指责对方的不是。
治理事工必须要有制度,才能作得有见证;而且制度越健全,越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,尤其在财务管理上更是如此。这不是对人信不信任的问题,而是要防止人为的疏失,也可以避免被人诬陷诟病。不要象犹大王约阿施时那样,等到发现钱莫名其妙流失,才赶快建立收银制度;虽然亡羊补牢,但已经造成圣工的损失,是弥补不回来的。
四、作治理事工的原则要求。
在作治理事工,和选立治理事工同工时,应当注意这几方面的情形。
1、罗12:8 事务安排常是繁忙而琐碎的,需要有作事甘心并殷勤的人。
社会上的公司行号,最忙的人往往是管总务的;什么事情都要找他,没有人管的事情更要找他。教会里作治理事工的同工,就如照管神家的总管;只要是事务性的事情,大家就会找他,而且都是些琐碎小事。因此作这事工的同工,首先就要求是有耐心并作事殷勤的,才能不嫌其烦地面对没完没了的事情。
2、徒6:3 治理事工特别需要有好名声,满有圣灵的人,爱心和圣洁并重。
司提反等七位执事,是教会最早被拣选作治理事工的同工;当时教会对拣选的标准,首先就是道德品质的好名声,再有灵命光景的满有圣灵,然后才是办事能力的智慧充足。这为今后教会在选立治理同工时,指出了明确的要求范围。
由于这些事务性工作,往往会经手各类物资钱财,涉及具体生活;因此怎样才能作得公正合神心意,胜过魔鬼试探和自己私心杂念,是在治理事工上,能否作得有见证的关键。
3、出18:21 人间治理知识可作方法的借鉴,但需随时鉴察是否符合真理原则。?
今日教会中有很多关于作治理的教导,有些内容来自社会上行政管理的观念和方法。这类知识大多经过精心调研和考据,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。但我们在借鉴作治理参考时,不可忘了这些内容原始调研方向,是为达到赢利目的而设计出来的经营方式;这在社会上是正当要求,但对教会却是应当避免的商业功利心态。所以在借鉴时,只应停留在个别方法的借用,不可成为教会治理原则的规律和方向。
当初摩西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,在行政管理上借用岳父叶忒罗的建议;这可能是米甸人的方法,设立千夫长、百夫长等不同管理阶层。但对这些人的拣选条件,则应当是按以色列民自己的标准;需要的“才能”,乃是敬畏神,诚实无妄,恨不义之财。
由此可见,社会上的方法不是不能借用,但必须注入真理原则的要求标准。综观今日教会的公司化职业化商业化表现,很大部分正是因为在教会治理上,按照社会的行政管理方法,生搬硬套,依此建立一套教会治理制度,以至造成负面的效果。
4、林后8:23 钱财管理更需要有健全制度并专人负责。
有些治理事工有了制度,一个人管理也可以;但钱财的管理,即使有健全制度,也不应由一人独管。至少有两位,最好有三位可靠的人,共同监督经手,才能避免很多说不清楚的麻烦。而在钱财的分配安排上,更需要由多人集体作出决定;不是个别负责同工能说了算的。这方面前面已有提过,就不多重复。
五、治理事工的重要作用。
?? 治理事工在教会事工中是重要的,必不可少的;但如果对治理事工没有平衡的认识,也会造成教会变成社会福利机构。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治理事工对教会的真正意义和作用,它和牧养事工并差传事工之间应有的关系和地位;才可能在作治理事工时,作得符合真理原则,取得和全面教会事工之间的平衡配搭。这是我们作好治理事工的关键。
1、徒6:2 治理事工是辅助性事工,是为配合牧养差传事工而设。
如果我们用主角配角来表示,那么在教会事工里,治理事工乃是配角的地位。配角不等于不重要,但它的重要性是在如何“配合”,如何为主角服务,使主角顺利演出。当初耶路撒冷教会设立执事,彼得说得很清楚,就是不要使他们的牧养事工受影响。徒6:4在作牧养或差传事工时,难免会有各种事务性事情配合的需要,这时就是治理事工发挥它功用的时候了。
2、路10:40 治理事工应为配合并促进牧养和差传事工而工作。
虽然治理事工是这么重要,但只是“配角”地位的重要;什么时候在教会事工里成了“主角”,喧宾夺主,它就会走到应有意义和作用的反面。
教会的牧养、差传和治理事工之间,应当怎样摆正彼此间的位置,相互配搭,定出比例,是作好教会事工的关键。今日有些教会,在安排教会整体事工时,喜欢由治理事工作全面统筹安排,把牧养和差传,都置于治理的权下。这样的做法,从社会行政管理的观念看,可能是积极有利的;但把牧养和差传放到教会事工的次要地位,势必造成教会事工主次比例失调。而且教会治理在商品规律驱使下,也会把教会带上物质功利化的道路,偏离耶稣提出的大使命要求。徒1:8
就如我们这次培训,当地弟兄姊妹为我们准备了舒适的环境,可口的饭菜;使大家对这次培训留有更美好的回忆。但这次事工的内容,总应当是以培训为主,我们每天主要的时间,应当是用在上课祷告和读经上的,一切事情都是为作培训服务的。如果大家把每天的时间,主要化在住得舒服,吃得可口上,我想这绝对不应是来这里的目的。作为教会,她主要的使命,总是在牧养信徒和奉差传福音给万民听的事工上。
3、林前11:16 健全的制度可避免在众人意见纷纭时产生争端,也可以防止个别人的野心活动。
西方教会在建立时,先需要订立教会章程、信仰告白,以此作为教会的信仰准则,今后事工的方向。这样若有不同意见时,就可以有一个标准和依据,避免不必要的争端。中国教会历来对此持不同看法,认为既然都是信耶稣的,信仰大概就都差不多,没有什么告白的需要。而且信耶稣的人都应当是靠得住的,没有必要有什么章程制度来规范。过去不少中国本色教会和信徒,还常批评西方教会这样做法不属灵。
时至今日,很多中国信徒也开始明白西方这样“先小人后君子”做法的必要了。尤其当信徒增加,教会规模扩大,教会财产增多时,来到教会的人也越来越复杂,对教会的许多事情,众说纷纭的情形也越来越多。当初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指出,“若有人想要辩驳,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规矩。”这是因为当时有使徒们的教导为准。今日如果教会内发生辩驳的情形时,如果有信仰告白和教会章程,也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吵。
今日的假先知假使徒,不但存在于异端邪说中,更是千方百计混迹在信徒中间;然后通过花言巧语霸持教会,达到自己的野心。约叁9-10虽然健全的制度并不是万应良方,但对这类野心家,还是多少能起些防范作用的。
4、西2:20-23 要防止因借用世俗治理方法而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有提醒,这里再归纳一下。保罗在歌罗西书里,指出他们偏离真道的地方,是想以世俗道理代替神的道理;不但不会有什么效果,而且还有败坏的作用。
我前面在论到社会行政管理方法的负面影响时已有提到,这些社会经营方法,往往确能赢得即时的效果,也没有明显违背真理的地方;但由于这些方法的思考方向,是以寻求商品利益的功利观念为指导,因此当这些方法在教会里形成观念,造成规律时,就会把教会引向物质化世俗化的道路,终必造成教会公司化、工人职业化、事奉上班化、事工商品化的情形。因此我们在借鉴这类社会行政管理的方法时,可以借用个别方法,却不可植入它的模式观念。
六、作治理事工需要谨慎运用教会权柄。
我们常说,做事要有责有权,如果只有责而没有权,事情是一定做不好的。作教会治理事工,有许多琐碎的“责”,当然也需要有权才能行事。但我们前面已有提到,治理事工是辅助事工,是为牧养和差传服务的;因此在得权的问题上,不应成为教会里“权”的核心。
已经有教会把治理事工置于牧养和差传事工之上,成为教会事工的“总治理”这样的情形。就好象当初耶路撒冷教会选立了七位执事,连使徒们的事工都得由他们来指挥了。这样超出治理之权权限的做法,势必影响教会事工正常开展,使教会走向世俗组织;更容易给个别有野心的治理同工,得到霸持教会的机会,也在个别教会已经引起同工争作治理的情形。
作治理事工需要有权,但却是有“权限”的。其实不论作牧养、差传或治理,都需要有权,也都有自己的权限。因此我借此机会,对教会的权柄,和大家作一全面的查考。
1、权柄的来源。
世俗的职务,权柄是由公司组织赋予,但教会同工的权柄,却不是来自教会,教会自己是没有什么权的。
1)太 28:18 所有权柄都属于主。
天上地下一切权柄都属于主,即使我们在教会事奉中所得到的职权,也是属于主的;主赐给我们,不是如礼物可以变成自己的,我们只是管家,应当忠心运用主给的权柄。如果我们认识这是属于主的权柄,自然一切行事,要看主的“颜色”,按主的心意了。
2)约19:11 所有权柄都源于主。
一切权柄不但属于主,也都源于主,是从上头而来的。耶稣明确告诉彼拉多,没有神给他权柄,他是没有权审理处置耶稣之权的。即使是人间的政权,也是在神容许下才可能施行的。罗13:1人如果滥权,即使没有立即遭报,也早晚要在神审判台前交这“权”的账。世上的权尚且如此,何况我们从主而得的权?我们应当时时记得,我们是需要为所得之权,向主交账的。
2、权柄的目的。
神赐权柄给人,不是漫无目的,作为礼物送给我们;而是有要人运用之目的的。神给我们权,是要我们把教会事工作得更好,包括属灵的权柄和治理的权柄;如果我们不是忠心用神给的权柄,作神要我们作的牧养、差传、治理事工,将来是要在基督台前交账的。林后5:10一般来说,神给我们权柄的目的,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。
1)林前 5:3-5 惩治严重的罪行。
保罗并不喜欢用权柄,但当面对哥林多信徒如此放肆妄行时,他不得不奉主的名,运用权柄宣告神的严厉和对罪的咒诅。即使他的咒诅在当时没有立即显出什么效果,不等于他的话就白说了;若不悔改,这笔账神是一定记上的。
今天我们在作主事工时,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形;当面对严重罪行时,我们也应当奉主的名,靠主所给的属灵权柄,宣告神的责备。虽然可能会面对人的无视和藐视,根本不予理睬;但神是轻慢不得的,我们的权柄是从神而来,神现在任凭,不会永远任凭的。
2)林后 10:6 责罚不顺服的人。
教会的权柄不只是针对教会中的严重罪行,也是对不顺服的人,就是问题似乎不那么严重的人。当然对这类人的责罚,在严厉程度上是不同的。今日的教会,由于只讲爱心,放任人意,以至常表现出对不顺服的人迁就,不敢“得罪”。不但造成教会里存在很多乱象,而且这样迁就人的人,自己也成了“不顺服”。
但我们也当注意,保罗这里说的“不顺服”,不是因为不顺服他,而使他恼羞成怒要责罚;乃是指不顺服主,不顺服真理,不顺服圣经的教导。
3、权柄的作用。林后10:8
这里很清楚告诉我们,权柄的作用是为造就人,不是为败坏人;不可为维护自己尊严,发泄自己不满,而滥用神所给的权柄。我们可以依此鉴定自己,使用权柄是否得当;是否符合神的心意,能否达到造就人的目的。
4、权柄的期限。撒上15:28
有些教会特别强调权柄,教导信徒必须服权柄;以至在“属灵权柄”名义下,造成个别同工在信徒中专权。更严重的是,这些人把所得的权柄,当作是终生制的;因此就更促使教会里的野心家拼命争权,只要争到了,也就一劳永逸了。其实说权柄“没有期限”,是没有圣经依据,违背真理原则的。
扫罗被膏立作以色列王时,是从神得着作王之权的;但当他屡次表现出任意妄为的时候,他王位被废,他的权柄自然也就被神收回。可见神给人权柄,并不是给出了就属于个人所有,今后不论他怎样情形,这权柄就可以终生拥有。神给人权柄如同给人恩赐,不是送给人可以自己拥有的礼物,而是给人在事奉中的“工作资源”。当工作完毕,或当人已经不再合适作工的时候,神也就停止了这一权柄的授予。只是别有用心的人,往往利用人的习惯印象,继续冒用滥用。就象扫罗虽然王位被废,但他利用以色列民观念里他是王的“惯性”,继续窃居王位,冒用王权。
5、权柄的界限。林后 10:14
另一个问题,是否有了“权柄”,就可以无限制地用在任何地方和事情上?我们不说整个世界和社会,就在教会范围,有人因有“权柄”,就以为可以在一切教会事工上都有权了,随意发号施令。我们从保罗给哥林多教会信中的话,可以知道权柄不但在时间上有限度,在范围上也是有限度的;是会有搆得到,搆不到可能的。
从真理教导的属灵权柄看,保罗是直接从耶稣基督得的启示,所以有权柄指责一切错谬的道理。加1:8、12但当他需要处理教会的具体问题时,他的“治理之权”就不是可以搆到所有教会;但对哥林多教会,他却是搆得到的,因为这是在他牧养下成长的教会。当然即使搆得到,也仍然需要时时记得使用权柄的其它各点要求。
6、权柄的运用。林后 2:10
社会上有权的人,自称是“人民的勤务员”;意思就是,这权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。不管人做得到、做不到,这个道理总是不错的。
今天我们在教会里也是同样情形,我们的权是从主而来。当我们运用的时候,不是“我有权”要怎样做;这是主的权,我们只是代表主耶稣来行使这权柄。不论是在讲解真理时的属灵权柄,还是在处理教会具体事务的治理之权,我们在运用时,都必须是反映主的心意,符合真理的要求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就是滥用主的权柄,冒用主的权柄;我们必须认识后果的严重。
7、权柄的滥用。
社会上的观念是有权就有一切;这样的心态也难免反映到教会中一些弟兄姊妹身上。如果今天我们确实是从主得到权柄,不要以为就可以随意滥用;圣经里对滥用权柄,把权柄当商品,以为可以买卖的人,是有严厉谴责的。若不及时悔改,下场将是十分严重的。
1)徒 8:19 有人想买。
正因为“权”是那样吸引人,彼得当时在撒玛利亚表现出来的权,使西门感到太了不起,愿意出钱买;以至受到彼得严厉谴责,指出他在神前心不正的问题。
今天在神前心不正的人恐怕不在少数,但手法都比西门要高明多了。象西门这样赤裸裸的讲交易,买恩赐,那太明显了,弟兄姊妹都能一下就识别;但如果用“支持”的方法,就不那么明显了。在商品经济的社会,谁都明白出钱的人,就可以掌握支配权;教会里也离不开这样的商品观念,那些用“支持事工”方法的人,出了钱自然就取得了支配教会事工的权。
过去宗派的做法是如此,今日差传中有些人的做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;不需要开荒植堂那么辛苦,直截了当化钱“收编”现成的事工和工人,不是更方便?买方借这样的“差传”迅速扩张自己的工作范围;卖方的少数工人,则可以不经事奉辛劳,就轻易得到“实惠”。由于没有明确说是买卖,双方自愿,互惠互利;反正信徒搞不清楚;却忘了神看得一清二楚。
2)民 22:17 有人想卖。
在这世界上,只要有人想买,也就有人愿卖;这叫做市场。教会里也有这类市场,只是不是生活用品,而是教会事工。社会上的买卖,将本就利是很正常,但如果是“将”别人的本来就自己的利,那就涉及违法行为了。
今天如果在教会里也发生买卖的事,那么请记得,教会里任何“本”都是属耶稣的。如果我们将属主的本来就自己的利,就是违法,也就是犯罪行为。巴兰的事迹是大家熟悉的,他的下场也是大家清楚的;他为得到摩押王巴勒的财礼,而出卖恩赐,出卖自己,不但今生被杀,而且落得永远悲惨下场。
这是每位事奉神的人,都应当时时对照反省的。教会是属神的,事工是属神的,信徒是属神的;不要因为有人出价,被利欲熏心,就把主的“本”当自己的卖了。这其实是把自己卖了,当心陷入神严厉的咒诅中。王上21:25
8、权柄的不用。
今天神给我们属灵的权柄,是为作主工,造就信徒;这样的权柄,我们得了,就应当忠心使用,按照神的心意而用。另外有些权柄是反映神给我们的恩典,虽然用也没有错,但因为只是关系我们个人的得失,就不是必须用的。圣经里留下有权不用的先例,值得我们认真思考,对神所给的权柄,有更深刻的认识。
1)路 23:35 耶稣不是没有权柄使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。
耶稣虽然降生为人,仍然是独一真神圣子,并没有失去神的能力和权柄。约3:13当他在世时医病赶鬼,显出他就是神的独生子。太8:28-32但他却从来没有把这权柄为自己用过;他可以用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,但他不愿为自己用石头变食物充饥。当他在十字架的极度痛苦羞辱中,他是神,如果不愿意留在十字架上,随时可以下来,那讥笑他的强盗说的没有错;但他却留在十字架上,忍受十字架的苦难,才为罪人作成这赎罪大工。来12:2
很多弟兄姊妹对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经历,注重在他肉身的痛苦上,没有注意他放弃权柄的忍受上。在罗马帝国时代,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,何止上千上万,每个人在被钉死时都是同样痛的,都是巴不得能下来而下不来的。惟有耶稣在十字架上,是可以下来而不下来,是真正自愿忍受痛苦,留在十字架上的;这样的钉死十架,才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。
2)林前 9:4-6 保罗不是没有权柄收奉献,带着妻子同行。
保罗在处置哥林多教会的问题时,他坚持运用从主得的属灵地位和权柄,对哥林多信徒发出警告和谴责;但他在关系个人权益的地方,却有“有权柄也不用”的时候。为了使福音工作有更好的效果,他自愿放弃这样的权柄。
他在哥林多前书里,提出了这样两个方面。一个是带妻子同行之权;如果带家眷同行,容易使差传减慢进度,或增加接待工作的困难,他乐意放弃这一“生活习惯”之权。今天有些同工坚持生活习惯是自己私事,和所参与的差传事工没有关连;这样的认知,和保罗的态度,差距实在太大。希望我们都能反省,究竟是不是有坚持在用“带妻子同行”的生活习惯之权。
另一个是他放弃在哥林多教会收奉献之权。作工的得工价是正当的,尤其当他在哥林多作牧养时,事工本身可能就有化钱的需要;因此如果保罗从哥林多教会得供应,乃是理所当然的事。但由于当时哥林多教会分门别类,有些纷争是直接针对保罗而来;如果接受教会的奉献,不论是来自拥护他的,还是反对他的,总会有被人毁谤诟病的机会,使福音的传播受影响。为此保罗拒绝哥林多教会的奉献,不使用这权柄。
由此可见,我们即使有权柄,也不是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随意运用的;尤其当权柄只关系到个人的得失,就更应当多从福音事工的效果和影响来考量。不要忘了,这样的权是可以放弃不用的。 |